涵虚阁

画阁高连百雉城,涵虚应不愧標名。
门前柳色兼旗色,座上琴声杂佩声。
肯羡五湖归范劙,未饶三径隐渊明。
我来恰值初晴后,山影波光分外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涵虚阁"的高阁建筑,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前两句写涵虚阁的外观:高高的楼阁与城墙相连,"百雉"形容城墙绵长,而"涵虚"二字作为阁名非常贴切,意思是包容虚空,与高阁的气质相符。

中间四句用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表现阁楼的雅致:门前柳树的绿色与旗帜的颜色相映成趣,阁内琴声与人们佩戴的玉饰叮当声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范蠡(古代隐士)和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出虽然这里比不上范蠡隐居的太湖,也不如陶渊明的田园,但自有其独特韵味。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来访时恰逢雨过天晴,山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景色格外清新明净。这个结尾不仅描绘了美景,也暗含了诗人豁然开朗的心境。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视觉(柳色、山影)、听觉(琴声、佩声)的描写,以及历史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一个既雅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观,最后以清新明朗的雨后景象作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富弼

(1004—1083)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