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其二

长庆之四年,张韶起为贼。
卜者苏元明,从中傅之翼。
内坊紫草车,刀仗载叵测。
阑入银台门,遽有百夫匿。
公然清思殿,登榻来对食。
挥兵杀阍者,呼斗势孔棘。
桓桓神策军,禁厢备番直。
军使康艺全,入讨不待敕。
渫血到天阶,扫平战亦力。
遂笞诸门监,当司递黜陟。
是时方镇谁,精勤讲供亿。
新进打球衣,罨画金丝织。
宰相李与牛,生平工默默。
非无裴晋公,行吟甘去国。
昌黎悲送穷,谗诤方交逼。
何况玉溪生,潦倒无人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唐朝长庆四年(824年)的一场宫廷叛乱,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腐败。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叛乱现场(前12句):小人物张韶在算命先生苏元明帮助下,用运紫草的货车偷藏兵器,杀进皇宫。他们冲进皇帝吃饭的清思殿,吓得皇帝躲到军营里。最后神策军将领康艺全带兵平叛,血流满地。

2. 朝廷反应(中间6句):叛乱平定后,皇帝只处罚了几个看门的侍卫,却对真正该负责的官员轻轻放过。当时各地官员只顾着讨好皇帝,送精致的打球衣(类似现在的高档运动服),宰相李逢吉和牛僧孺却装聋作哑。

3.文人遭遇(最后6句):对比正直文人的悲惨处境——像裴度这样的好官被排挤辞职,韩愈(昌黎)被小人诬陷,李商隐(玉溪生)怀才不遇。说明这个时代好人受气,坏人得势。

诗的魅力在于: - 像历史纪录片一样,从叛乱细节到官场腐败再到文人困境,层层揭开晚唐社会的溃烂。 - 用"公然登榻对食"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叛军坐在皇帝饭桌上的嚣张。 - 最后用韩愈、李商隐的遭遇收尾,让人感受到在这样腐败的体制下,正直有才华的人根本没有出路。

本质上是在说:一个连皇宫都能被小混混轻易攻破的王朝,它的根基已经烂透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