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重阳日有作》,是诗人登高望远时所感所思,通过描写重阳节登台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1. “一为重阳上古台”——诗人说,今天是重阳节,他来到了一个古老的台子上。这里“一为”强调了这一天的重要性,重阳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登高望远是传统习俗。
2. “乱时谁见菊花开”——这里的“乱时”指的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尽管是重阳节,也无法看到菊花美丽绽放的景象。菊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在这里却无法开放,说明即使是在美好的节日,社会的动荡也让大自然的美好无法尽显。
3. “偷𢸧(一作挦)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一作更)可哀”——这里的“偷𢸧”或“挦”是指头发变白。白发的突然增多,让人不禁发笑,但“牢锁黄金”指的是珍贵的财富被牢笼般地束缚住,无法自由地使用,这却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易逝和财富束缚的感慨。
4.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这里诗人说,青年人都会慢慢变老,谁知道将来会有多少人会在荒冢间孤独地度过余生呢?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忧思,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5.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最后两句,诗人号召大家欢聚一堂,尽情歌唱,不要让时间轻易流逝。这里的“日未沈山”象征着时光还很充裕,不要轻易浪费。诗人的愿望是珍惜时光,活在当下,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社会动荡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传递了珍惜眼前美好时光的信息。诗歌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