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堂

圣主端居念远民,尽将休戚寄斯文。
时来宣化堂中坐,应念田中正苦辛(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心系百姓的明君形象,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了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

前两句写皇帝虽然身处高位,但始终惦记远方百姓的疾苦,把自己的忧乐与天下苍生紧密相连。"端居"表现皇帝庄重沉稳,"念远民"直接点明关怀对象,"休戚"(喜忧)与"斯文"(文化治理)的搭配,说明皇帝想用文明教化来改善民生。

后两句场景切换到"宣化堂"(发布政令的地方),用"时来"暗示皇帝经常在此办公。最妙的是结尾——当皇帝坐在堂中时,应该会想到田间百姓正在辛苦劳作。一个"应念"既含期待又带提醒,把高高在上的皇权与面朝黄土的农民巧妙联系起来。

全诗亮点在于:用"堂中坐"与"田中苦"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好领导的标准——不是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而要时刻牢记基层群众的真实处境。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语言虽朴素,但"念远民""正苦辛"等词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民生关怀。

王闻诗

(1141—1197)温州乐清人,字兴之。王十朋子。由太学以恩授承务郎。累官知光州,有善政。仕至提点江东刑狱。人称其父子之施政,皆能爱民而又能去害民者,故卒时民多哀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