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粟谣

郑州民稠田不足,生计家家只耕陆。
岁饥麻豆不堪充,小户年来多种粟。
粟苗幪幪过人长,粟叶青青粟穗黄。
老妻稚子欣欣喜,晚摘成筐夜舂米。
入厨炊饭滑且香,自说无如种粟强。
乡村米价日腾涌,我粟如茨被丘陇。
世间百事总艰辛,到底勤耕不误人。
一粒落地万倍利,消得几何纳官税。
惰农好食如狼虎,奔走长年离乡土。
良田绕屋不勤耕,怨天只恐谋生苦。
岂知世物随人转,得失眼前人不见。
愚痴可笑亦可怜,作诗径为惰农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郑州农民种粟(小米)的故事,用大白话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全诗分三部分:

1. 种粟的实惠(前12句)
郑州人多地少,农民发现种粟比种麻豆更靠谱——粟杆比人高、穗子金黄,全家老小能一起摘穗舂米。自家煮的小米饭又香又滑,关键是米价飞涨时,自家种的粟堆满粮仓,根本不用愁吃穿。这里用"粟如茨被丘陇"(粟堆得像茅草屋顶盖满山丘)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让人直观感受到丰收的踏实感。

2. 勤劳的真理(中间8句)
诗人直接甩出硬道理:世上没有白捡的便宜,但土地从不辜负勤快人。一粒种子能换万倍收成,交完税还能有余粮。接着痛批懒汉:有些人像饿狼似的光想吃现成饭,宁可到处流浪也不愿种家门口的良田,整天怨天尤人。这里用"惰农好食如狼虎"这种犀利比喻,把懒汉的贪婪相画得活灵活现。

3. 人生的警示(最后4句)
诗人点破关键:世上万事都是"种瓜得瓜"。那些嫌苦怕累的人就像蒙着眼走路,看不见眼前的得失关联,既蠢又可怜。最后两句说得特别直白:我写这诗就是专门骂醒懒汉的!

全诗像老农民唠家常,用"晚摘成筐夜舂米"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把"人勤地不懒"的道理讲得透透的。最妙的是结尾处突然怼懒汉,就像看不下去的长辈拍桌子说大实话,让人听着又爽又警醒。

周是修

(1354—1402)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