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其四
边郡荒以寂,土风清且敦。
叛夷一朝集,守兵焉复存。
叔兄何慷慨,辞诀堂上亲。
竟为侍中血,宁惭温序魂。
余时负母出,逾垣若有神。
岂知质孱弱,忽然已忘身。
全家赴清池,誓不为瓦全。
提携出重险,祐助感自天。
至诚岂能格,忠义固所安。
安得惇史笔,垂光照重泉。
叛夷一朝集,守兵焉复存。
叔兄何慷慨,辞诀堂上亲。
竟为侍中血,宁惭温序魂。
余时负母出,逾垣若有神。
岂知质孱弱,忽然已忘身。
全家赴清池,誓不为瓦全。
提携出重险,祐助感自天。
至诚岂能格,忠义固所安。
安得惇史笔,垂光照重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边疆地区。开头描写边疆荒凉宁静,民风淳朴。但突然有一天叛乱爆发,守军溃散。诗中主角的叔兄(叔叔或哥哥)毅然告别亲人,慷慨赴战,最终壮烈牺牲,像古代忠臣温序一样流尽最后一滴血。
诗人回忆自己当时背着母亲逃难,翻墙时仿佛有神明相助,柔弱之躯竟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全家人宁愿投水自尽也不愿苟且偷生,但最终奇迹般脱险,诗人认为这是上天的保佑。
最后诗人思考:至诚之心或许不能改变残酷现实,但坚守忠义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他希望能有史官将这段忠烈事迹记录下来,让逝者的光辉永照人间。
全诗通过个人遭遇折射乱世悲剧,歌颂了普通人在危难时刻展现的忠勇气节和亲情力量。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以及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情。诗人将家族遭遇上升到忠义精神的高度,使个人故事具有了更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