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离开繁华都市,回归天柱山隐居的场景,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却归天柱峰前去,高谢浮名似了心"直接点明主题:主人公要回到天柱山,彻底告别虚名浮利,内心已经看破红尘。这里的"高谢"不是高高在上地感谢,而是高傲地谢绝、拒绝的意思。
后两句"林下孤灯一声磬,青猿啼断白云深"用生动的画面展现隐居生活:在幽深的山林中,一盏孤灯伴着清幽的磬声,远处传来猿猴的啼叫,声音穿透层层白云。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远离尘嚣、清幽空灵的意境。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对比手法凸显隐居之乐(繁华都市vs深山幽林) 2. 通过声音描写(磬声、猿啼)反衬山林的寂静 3. "白云深"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的高远深邃 4. "孤灯"看似寂寞,实则体现了修行者的精神富足
诗人要表达的是: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超脱。当一个人放下执念,回归自然,就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释保暹
释保暹,字希白,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有《处囊诀》一卷(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一四),已佚。今录诗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