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铃

古乐固不传,今乐亦屡变。
西国有梵铃,形同芭蕉扇。
弹时置脰肩,美人半遮面。
弓弦一往来,花底春莺啭。
又如听寒泉,幽咽复依恋。
岂无郁轮袍,闻者久厌倦。
亦有五弦琴,失时已轻贱。
此物标新异,提携相矜衒。
争购斥千金,弹向芙蓉院。
昨夜朔风起,雪花飞片片。
高楼歌舞酣,破屋饥寒遍。
长街卧流氓,枯肠复千弮。
梵铃一曲声飞扬,有人一串泪飞溅。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核心是通过一件西洋乐器"梵铃"折射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图景。

前十六句描写富人阶层追逐西洋乐器的奢侈生活:失传的古乐和变味的今乐都不如这芭蕉扇形状的梵铃新鲜。贵妇们把琴架在颈间半遮面演奏,琴声像黄莺啼春,又像幽咽泉水。虽然传统乐器郁轮袍、五弦琴早已过时,但这西洋新玩意让富人们争相炫耀,不惜千金购买,在豪宅里附庸风雅。

后六句笔锋突转,用"昨夜朔风起"带出贫民窟景象:当高楼里歌舞升平时,破屋中饥寒交迫,街头躺着饿得蜷缩的流浪汉。这时富人区的梵铃音乐随风飘来,与流浪汉的泪水形成强烈碰撞——琴声越欢快,眼泪越辛酸。

全诗最震撼的是最后这个蒙太奇镜头:雪花飘落的长街上,流浪汉听着远处飘来的梵铃声默默流泪。这个画面不动声色地撕开了盛世表象,让读者看到:同一片天空下,有人一掷千金买玩具,有人却为一口饭流泪。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琴声与泪水的交响已胜过千言万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