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散为器者,乃道之漓。
适於变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无碍底句。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
人天眼目,渥洼真产。
踏杀天下人,今古何曾间。
马师不曾过去,衲僧自生隔远。
不隔远,蜀旱不旱,
蜀有彭汉。
适於变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无碍底句。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
人天眼目,渥洼真产。
踏杀天下人,今古何曾间。
马师不曾过去,衲僧自生隔远。
不隔远,蜀旱不旱,
蜀有彭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看似深奥,其实核心在讲禅宗的"自由无碍"境界。我用大白话来解析:
1. 开头四句说:当"道"分散成具体事物(比如杯子、碗),就失去了本真;当"法"(规则)总在变化,反而成了束缚。这是在讽刺人们总被表面形式和规则困住。
2. "衲僧家"(修行者)要追求的是"事事无碍"——就像水能适应任何容器,心灵也该自由通透。后面举了两个例子:济北老和尚像退伍兵般直率,明州布袋和尚憨厚随性,他们都是活得自在的典范。
3. "踏杀天下人"是夸张说法,指真正的觉悟者能超越时空限制。但话锋一转说:其实马祖大师(禅宗高僧)从没离开过,是普通人自己画地为牢。就像四川旱不干旱,关键看有没有彭州、汉州的水源(比喻佛性本就在人心)。
全诗精髓:用生活化的比喻说明禅宗思想——不要被规则框住,要像水一样灵活自在。真正的智慧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破除执念的瞬间。最后用四川旱情作比,暗示解脱之道就在眼前,只是人们常视而不见。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