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玉洞听琴

无弦不成声,有弦多失真。真声在何所,和陶方寸春。

文操惜已远,孔坛嗟复陈。所以桑濮响,郑卫波嬴秦。

讵知幽谷间,乃闻太古淳。游鱼出春水,鸣鹤横霜晨。

休羡广陵秘,是雅皆怡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讨了音乐的本质和魅力,核心观点是:真正动人的音乐不在于形式技巧,而在于自然真挚的情感。

前四句用琴弦作比喻:没有弦弹不出声音,但刻意追求弦的技巧反而会失去本真。真正的音乐来自内心和谐的情感,就像陶渊明那样自然流露的春天气息。

中间六句通过历史典故对比:文人雅士推崇的高雅音乐(文操、孔坛)已经失传,而民间俗乐(桑濮、郑卫)却流传下来。这说明音乐的价值不在于雅俗之分,而在于能否打动人心。

后六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理想中的音乐:幽静山谷里传来的淳朴乐声,像春水中跃起的游鱼,像霜晨中鸣叫的仙鹤。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不必羡慕失传的名曲(广陵秘),凡是能让人心灵愉悦的都是好音乐。

全诗用平易的比喻和画面,表达了返璞归真的艺术观:真正优秀的艺术应该像大自然一样纯粹,能直接触动人心。这种思想对现代人追求形式技巧的创作倾向仍有启示意义。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