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十二时行孝文》讲的是古代人一天十二个时辰里如何尽孝道,你选的这段是讲“食时辰”(上午7点到9点)该怎么做。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核心道理: 早上别睡懒觉,要勤快持家。父母最讨厌子女游手好闲、夜不归宿,既让父母担心,回来还可能惹他们生气。
2. 生活智慧: - “居家治务最须勤”:早上是干活黄金时间,打扫、做饭、打理家务都要主动做。 - “无事等闲莫外宿”:没正事别在外面瞎混过夜,古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 “归来劳费父嫌憎”:半夜回家既折腾家人(比如要给你开门),又让父母觉得你不懂事。
3. 现代启示: 虽然现在不用“晨起扫院子”,但道理相通—— - 年轻人别总熬夜玩手机、白天不起床。 - 住父母家时,主动分担家务比给钱更能让他们开心。 - 如果晚归,提前告诉家人别让他们担心。
全诗用最直白的语言说透了“孝”的本质:不是买礼物,而是用日常行动减少父母的操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