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晏司法吴城山道中韵三首 其三

蹴天浪入白云层,四野都无一寸青。
挟万斛行风有力,著千人聚地成形。
庐峰映日开天绘,石砮沉渊记庙灵。
欲洗吏尘何日得,摩挲坡句傍危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略带压抑的自然画卷,同时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开头两句用夸张手法写浪涛高耸入云、大地寸草不生的景象,像电影里的灾难片镜头,凸显自然力量的狂暴。中间四句继续用强烈对比:狂风能轻易卷起万吨重物,而人类聚集地却显得渺小脆弱;阳光下的庐山美景如天工绘就,沉入深潭的石砮(古代箭镞)却暗示着战争记忆。这些意象都在展现大自然的壮美与残酷。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想洗去官场俗尘("吏尘"指繁琐公务带来的疲惫),却不知何时能实现。只能摸着苏轼题诗的亭柱("坡句"指苏东坡的诗句),在摇摇欲坠的凉亭里寻找精神慰藉。这里的"危亭"既指物理上的高危建筑,也暗喻诗人岌岌可危的内心平衡。

全诗妙在将外在景观与内心波澜完美融合,就像用自然界的狂风巨浪,来映照自己渴望挣脱束缚的躁动心灵。我们能看到一个站在天地间的官员,既震撼于自然伟力,又苦于无法摆脱现实枷锁的复杂心境。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