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重阳日同人雅集隐泉寺诗呈座上诸友兼寄道老广州(一九四九年)

偏值重阳滞异乡(是岁重阳予适客香江),幸犹归及展重阳。
侑觞已具炆伊面⑴,雅集仍寻选佛场。
谑竟忘拘辞尽虐,诗因急就率何妨。
不知道老登高处,可有吾侪此日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于1949年重阳节后,作者滞留香港时与友人聚会的情景。全诗用轻松幽默的口吻,表达了虽身处异乡却能与知己共度佳节的温暖。

首联"偏值重阳滞异乡"点明自己恰好在重阳节时客居香港,但幸运的是还能赶上"展重阳"(重阳节后的聚会)。这里既有漂泊的无奈,又透出及时赶赴聚会的欣慰。

颔联写聚会场景:用"炆伊面"(一种粤式面条)下酒,在隐泉寺这个"选佛场"(指寺庙)雅集。将日常饮食与清雅场所并置,显出文人聚会的随性自在。

颈联最有趣,描写朋友们互相开玩笑毫无顾忌("辞尽虐"),作诗也是即兴而成不求工整("率何妨")。这两句活画出知己相聚时放浪形骸的快意。

尾联笔锋一转,想到远在广州的道老(友人),不知他登高时是否也像我们这般尽兴。在热闹中突然插入对远方友人的牵挂,使欢聚更显珍贵。

全诗妙在将"滞留异乡"的惆怅转化为"及时欢聚"的庆幸,用面条配酒、寺庙作乐的接地气描写,打破了传统重阳诗的严肃。最后那一问,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自己此刻狂态的得意炫耀,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