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

空庭幻出小嶙峋,假外应须别有真。
只恐话头成丙橛,若为融摄主和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假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咏物诗,诗人通过观察庭院里的假山,引发了对真实与虚幻、主与客关系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说:空荡荡的庭院里突然出现一座嶙峋的假山,虽然是人工制造的,但其中应该蕴含着某种真实。这里"假外应须别有真"是点睛之笔,指出假山虽然是人工的,但其中也包含着自然的真趣。

后两句转入更深层的思考:诗人担心如果把假山说得太绝对(话头成丙橛),反而会失去它的韵味。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主"(观赏者)和"宾"(假山)之间的关系,让二者和谐统一。这里的"融摄"就是指这种微妙的平衡。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从日常景物出发,引出深刻哲理 2. 用假山比喻人生中真实与虚幻的关系 3. 强调观察事物时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4. 提醒我们看待事物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诗人通过假山这个小物件,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如何看待表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可感。

何耕

(1127—1183)宋汉州绵竹人,占籍德阳,字道夫,号怡庵。高宗绍兴十七年四川类试第一。累擢嘉州守,有惠政,与何逢原、孙松寿、宋诲号四循良。孝宗淳熙中历户部郎中、国子祭酒,出知潼川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