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京口竹林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对比,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首联"悠悠竹林寺,好证去来因"直接点题,竹林寺历史悠久("悠悠"),是参悟人生来去因果("去来因"指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好地方。这里用寺庙的永恒感暗示下文要讨论的"变与不变"主题。
颔联"山色无今古,人寰有旧新"用对比手法:青山永远不变("无今古"),但人间却新旧更替(朋友离散、世事变迁)。这种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对照,是古诗常见手法,比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颈联转到具体景物描写:溪水清风洁净得可以漱口("清可漱"),寺院的白鹤温顺地与人交谈("语来驯")。这两个细节既表现寺院环境的清幽,又暗示修行带来的心灵净化——连动物都变得温顺可亲。
尾联"欲极探幽兴,何辞数问津"直抒胸臆:为了充分享受探幽的乐趣("探幽兴"),哪怕多次问路也不嫌麻烦("数问津")。这里的"问津"既指实际问路,也暗含追求人生真谛的意味。
全诗亮点在于:用永恒的山色对比变幻的人事,用清新的自然反衬尘世的喧嚣。诗人通过竹林寺这个载体,表达了对清净境界的向往——溪水可以漱去尘垢,鹤语能够抚慰心灵。最后两句尤其生动,把"迷路"这种常被抱怨的事,写成乐在其中的雅趣,展现出超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