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悼念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上联讲张之洞的功绩——他在官场奋斗四十多年,在教育、军事、交通、实业等领域都倾注心血("忠谟"指忠诚的谋划)。作者回忆曾在湖北("鄂渚")与张之洞共事,感激他当年的悉心指导,如今这些往事都像梦一样消散了。
下联赞张之洞的改革——他研究西方各国制度,推动行政、司法、集会结社等领域的改革("变更治体"指改革国家体制)。本来朝廷("掖垣"指中央机构)要任命他当宰相("立相"),现在想问:谁能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经纶"指治国方略)?
全联通过三个层次展现张之洞的形象:
1. 实干家:用具体领域(教育、交通等)体现他的务实
2. 改革者:通过"参考东西""变更治体"突出他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
3. 遗憾:末句"补我公未竟经纶"透露出对改革未完成的惋惜
语言特色是用对比手法:
- 时间对比:"当时"与"今日"
- 中外对比:"参考东西"
- 理想与现实对比:"立相"与"未竟"
这种写法既具体(列举多个领域)又宏大(涉及国家改革),让读者感受到逝者既是脚踏实地的官员,又是胸怀天下的改革家。最后留下的疑问,更强化了对他未竟事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