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山中月色甚佳,与瞿禅徘徊松影间久之,走笔为词,邀瞿禅和,兼戏江冷
何处无明月,秋色满人间。
不知今古几客,如我两人闲。
却似承天寺里,荇藻满庭交影,回首一千年。
公复识吾否,一笑问坡仙。
几回看,天倚杵,海成田。
更后千年相见,鹤发已垂肩。
寂寞广寒宫殿,桂树团团露湿,下有老蟾眠。
唤起为公舞,吹笛万山巅。
不知今古几客,如我两人闲。
却似承天寺里,荇藻满庭交影,回首一千年。
公复识吾否,一笑问坡仙。
几回看,天倚杵,海成田。
更后千年相见,鹤发已垂肩。
寂寞广寒宫殿,桂树团团露湿,下有老蟾眠。
唤起为公舞,吹笛万山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山中赏月的闲适场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超脱的情怀。
上片开篇就用"何处无明月"点出月色的普遍性,但随即强调"如我两人闲"的特殊性——只有像作者和友人这样悠闲的人才能真正欣赏这美景。这里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典故,把当下的松影比作千年前承天寺的荇藻影,跨越时空与苏轼对话,幽默地问东坡是否还认得他们。
下片展开更大胆的想象:看沧海桑田的变化,想象千年后白发苍苍再相见。接着把视线转向月宫,描写寂寞的广寒宫、沾露的桂树和熟睡的老蟾蜍(月亮),最后突发奇想说要唤醒蟾蜍起舞,在万山之巅吹笛相伴。
全词最动人的是三种情怀: 1. 知音之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美景的愉悦 2. 古今对话:通过月光与古人神交的浪漫 3. 天地豪情:想要唤醒月宫、在山巅奏乐的狂放
语言上巧妙运用"荇藻""坡仙""蟾"等意象,把松影比作水草、把月亮拟人化,让寻常的月夜变得神奇。结尾"吹笛万山巅"的想象尤其精彩,展现了文人面对自然的潇洒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