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旧游编否
穿花省路,傍竹寻邻,如何故隐都荒。问取堤边,因甚减却垂杨。消磨纵然未尽,满烟波、添了斜阳。空叹息,又翻成无限,杜老凄凉。
一舸清风何处,把秦山晋水,分贮诗囊。发已飘飘,休问岁晚空江。松陵试招旧隐,怕白鸥、犹识清狂。渐溯远,望并州、却是故乡。
穿花省路,傍竹寻邻,如何故隐都荒。问取堤边,因甚减却垂杨。消磨纵然未尽,满烟波、添了斜阳。空叹息,又翻成无限,杜老凄凉。
一舸清风何处,把秦山晋水,分贮诗囊。发已飘飘,休问岁晚空江。松陵试招旧隐,怕白鸥、犹识清狂。渐溯远,望并州、却是故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声声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伤,读来像一幅褪色的老照片,充满怀旧与怅惘。
开篇用"穿花省路,傍竹寻邻"的细节,带我们走进诗人记忆中的故地。可如今这里花竹荒芜,连堤边的垂杨都稀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衰败,其实是诗人内心对逝去时光的疼痛感知。"满烟波、添了斜阳"的意象尤其动人,烟波浩渺中沉落的夕阳,既是眼前实景,也暗示着人生暮年的苍凉。
中段"一舸清风"突然转入洒脱的想象:诗人幻想乘着小船,将秦山晋水的美景都装进诗囊。这种天马行空的浪漫,恰恰反衬出"发已飘飘"的现实无奈。就像现代人翻看旧相册时会突然微笑,却又被白发惊醒。
结尾最耐人寻味:诗人想召唤旧友隐居,却怕连白鸥都认不出自己当年的模样。最后望着并州以为是故乡的错觉,就像我们开车回老家时,发现熟悉的路口变成了超市停车场那种恍惚感。这种时空错位的怅惘,古今相通。
全诗妙在将具体景物(垂杨、烟波)与抽象情绪(凄凉、清狂)自然交融,像用蒙太奇手法拼接记忆碎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宋朝的残山剩水,更是人类共通的,面对岁月变迁时那份温柔的哀愁。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