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比喻,赞美了竹子高洁坚韧的品格。
前两句说春花和秋月虽然美,但都不适合用来表现竹子的气质,只有水墨的黑白才能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这里用"不同时"暗示竹子不随波逐流,用"墨色宜"突出竹子朴素却高贵的特质。
后两句更有意思:诗人提醒画家们,千万别用艳丽的颜色来画竹子,那样会把原本傲霜斗雪的竹子画得俗气了。"丹绿笔"代表华而不实的技巧,"岁寒枝"指经历风霜的竹子,两者形成强烈对比。
全诗就像在说:真正的高贵不需要华丽装饰,就像寒冬里的竹子,简单的墨色反而最能体现它顽强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反对"俗却"的绘画方式,其实是在讽刺现实生活中那些追求表面光鲜、失去本真的人。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