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僧通状

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讽刺了一个假和尚的荒唐行径,读起来像一份幽默的"处分通报":

1. 身份造假:开头就揭穿这个和尚是"上岁童子"(实际是个毛头小伙),20岁就急着受戒当和尚,明显动机不纯。

2. 不守规矩:当了和尚却摆架子——不朝拜君王(古代僧人需礼拜皇帝),不孝敬父母,完全违背佛教戒律。

3. 假清真贪:嘴上自称"贫道"装清高,背地里却放高利贷赚钱,活脱脱一个宗教骗子。

4. 惩罚结果:最后衙门判他挨十大板,直接逐出地界,像开除学籍似的处理,大快人心。

全诗像段子一样层层递进:
- 先用简历式开头制造反差(童子/受戒)
- 中间列数罪状形成强烈对比(称贫道/有钱)
- 结尾突然转成官方公文(量决/牒出)
这种一本正经说反话的写法,把讽刺效果拉满,让人看到古代"假和尚"的嘴脸,也反映了当时宗教界的乱象。

李翱

李翱(772年—841年),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西凉李暠后裔,北魏李冲十世孙。贞元年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亦师亦友。在思想上,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