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吴淞浮海抵天津八首 其六

封关只用一丸泥,何事楼船竟入驰。
果是当年无大将,浪云敌国拥雄师。
金汤不守谋偏误,躯脰能捐士少奇。
剩有炮台遗迹在,累人惆怅立多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途经吴淞炮台时,看到废弃的军事遗迹有感而发。全诗用对比手法,批判了晚清军事防御的失败。

前四句用"一丸泥"比喻看似坚固的关隘,讽刺清军自以为防线牢不可破,结果敌军战舰(楼船)轻松突破。作者质问:难道真是因为没有优秀将领吗?还是盲目夸大敌人实力(浪云敌国拥雄师)?

五六句直接指出失败根源:既没有固若金汤的防御(金汤不守),又缺乏敢于牺牲的勇士(躯脰能捐)。决策失误(谋偏误)和士兵平庸(士少奇)共同导致了失败。

最后两句写实景抒情:残存的炮台遗迹令人久久驻足,充满无奈与痛心。一个"累"字既说站立时间长,更暗含历史教训的沉重。

全诗通过具体意象(丸泥、楼船、炮台)和强烈对比,揭示了"自大+无能=惨败"的深刻教训,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