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频出省有日书事

青葱嘉树锁连甍,间忆东楼望远情。
禁壘晓烟浮旧色,御沟春水漱新声。
杯盘冷落留芳草,帘幕阴沈听乱莺。
汉殿未传红蜡烛,到家犹得趁沮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出差归来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前两句写眼前景色:青翠的树木掩映着成排的屋舍,让他想起曾经在东楼远眺的时光。"锁"字用得巧妙,既写树木环绕房屋的景象,又暗含自己被公务束缚的无奈。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季节变化:清晨的军营飘着往日的炊烟,宫墙边的流水却唱着春天的歌谣。这里"旧色"与"新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时光流逝。接着写宴席冷清只剩芳草,帘幕低垂只听莺啼,通过"冷落""阴沈"等词,透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倦怠。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宫里的红烛还没点亮(说明公务未完成),但赶在天黑前回家还来得及。这里的"红蜡烛"象征官场事务,"沮明"指黄昏时分,透露出作者想早点结束公务、回归家庭的迫切心情。

全诗用平淡的语言写日常景物,却通过"锁""冷落""阴沈"等词暗暗传递情绪,在描写出差见闻的同时,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疲惫和对家庭温暖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不说想家,只说"赶在天黑前回去";不说厌倦公务,只说"红烛还没点亮"。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让情感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