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探讨了"心"与"眼"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深层逻辑。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前两句说:过去总是让内心(思想)支配眼睛去看东西,结果发现内心传递给眼睛的信息总是不完整的。就像我们带着预设想法看世界时,总会忽略一些细节。
2. 后两句说:当学会让内心和眼睛协同工作时,眼睛看到的事物也会让内心产生共鸣。这就像我们放下偏见用心观察时,能看到事物更真实的一面,产生更真诚的情感。
全诗用"心使眼"这个动作,生动展现了主观意识与客观观察的辩证关系。最妙的是"共怜"二字,当心灵与眼睛达成和解时,我们才能对世界产生真正的共情。这种对认知过程的朴素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值得品味——提醒我们既要用心思考,也要保持眼睛的客观性。
张鷟
张鷟(约660—74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唐代小说家。他于高宗李治调露年登进士第,当时著名文人蹇味道读了他的试卷,叹为"天下无 双",被任为岐王府参军。此后又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八科考试,每次都列人甲等。其间参加四次书判考选,所拟的判辞都被评为第一名,当时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员外郎员半千称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 他因此在士林中赢得了"青钱学士"的雅称。这个雅号后代成为典故,成了才学高超、屡试屡中者的代称。武后时,擢任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