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二首 其二

何人剪取吴淞,拖蓝脱写春江本。
山眉翠展,浆牙花绉,木兰安稳。
风响菰蒲,波鸣𦉥盎,远天无尽。
念少年游泳,钓床渔具。
触惹处便难忍。
回首故园樱笋。
被东风、水乡牵引。
绿杨堤外,饧箫粥鼓,清明天近。
碧涧香芹,银刀鲜鲫,梦归无准。
问当时、渔弟樵兄,且未许先生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春日画卷,同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上片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江的美景:开篇以"剪取吴淞"的奇想,把春江比作一幅被裁剪下来的蓝绸缎。接着用"山眉翠展"形容远山如眉,"浆牙花绉"写船桨划出的水纹,把静态的山水写得灵动可爱。后几句通过风声、水声的描写,营造出悠远宁静的意境。最后笔锋一转,提到少年时的钓鱼往事,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下片转入对故乡的思念:清明时节的家乡,绿杨堤岸传来卖糖粥的箫鼓声,涧边的香芹、银光闪闪的鲫鱼,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勾起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尾处作者与昔日渔夫樵夫的对话,看似轻松,实则透露出想归隐却难以实现的无奈。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方面用"拖蓝""翠展""银刀"等鲜活的色彩词,把江南水乡的美景描绘得如在眼前;另一方面又通过"梦归无准""未许隐"等词句,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人都能共鸣的思乡之情和现实羁绊。这种对美景的细腻刻画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构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魅力。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