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

少曾读仙史,知有苏耽君。流望来南国,依然会昔闻。
泊舟问耆老,遥指孤山云。孤山郴郡北,不与众山群。
重崖下萦映,嶛峣上纠纷。碧峰泉附落,红壁树傍分。
选地今方尔,升天因可云。不才予窜迹,羽化子遗芬。
将览成麟凤,旋惊御鬼文。此中迷出处,含思独氛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沈佺期被贬南方途中所作,借咏仙人苏耽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诗人寻访苏耽山的过程。诗人说自己年少时就读过神仙故事,知道郴州有位成仙的苏耽,如今被贬路过此地,特意停船向老人打听,老人遥指远处那座孤傲独立的山峰。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生动描绘苏耽山的景色。这座山在郴州北面,不与其他山相连,陡峭的山崖层层叠叠,高耸入云的山峰相互交错。碧绿的山峰有瀑布飞泻,红色的岩壁旁树木丛生。诗人感叹这确实是修仙的好地方,难怪苏耽能在此羽化登仙。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转入身世感慨。诗人说自己无才被贬,而苏耽却留下仙名。本想寻访仙境排解愁绪,却突然惊觉自己还在被押解的途中。站在山前,诗人陷入迷茫:究竟是该学苏耽出世修仙,还是继续面对现实的苦难?这种矛盾心情就像山中缭绕的云雾般挥之不去。

全诗妙在将神话传说、山水描写与个人遭遇自然融合。那座"不与众山群"的孤山,既是苏耽的修仙处,也暗喻诗人孤高的品格。最后"迷出处"的困惑,真实反映了古代文人面临仕途挫折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典型心态。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