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二首(选一)

山势来不住,卓斧向天横。
瀑流悬日色,石罅灌松声。
跳壁藤偏健,学钟鸟渐灵。
生机函化佛,何处得无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目山的壮丽景色和蓬勃生机,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传递出自然的力量与禅意。

前两句写山势如巨斧劈开般陡峭雄伟,仿佛要冲破天际。一个"来不住"让人感觉山势像活物一样奔涌而来,充满动感。

中间四句用四个特写镜头展现山间细节:
1. 瀑布飞溅的水花在阳光下像悬空的彩虹("悬日色")
2. 松树在石缝中生长,风吹过时松涛声像从石缝里灌出来
3. 藤蔓矫健地攀附在峭壁上("偏健"写出藤蔓顽强的生命力)
4. 山鸟的鸣叫渐渐变得像钟声般清越("学钟"的拟人写法很有趣)

最后两句转入哲理思考:整座山都充满生机("函化佛"指自然孕育着佛性),但真正的"无生"境界(佛教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又在哪里呢?诗人看着生机勃勃的山景,反而对佛家追求的"无生"境界产生了疑问,这种矛盾感耐人寻味。

全诗就像一部山水纪录片,先给壮阔的全景,再推近到瀑布、松石、藤蔓、飞鸟等细节,最后引发哲学思考。最妙的是把静止的山水写得充满动态和生命力,连石头缝里都"灌"出声音,藤蔓会"跳",小鸟会"学钟",让整座山活了起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