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辛酉岁杪,往宁车中遇雪,感横征事而作(1921辛酉)
絮飘柳秃,日暮冲寒,迷茫忽地满目。
窗外痴云如梦,朔风何酷。
残枝细草压遍,太无端、锦团花簇。
便看取远山头,一片都成群玉。
骨冷神清难俗。
冰天里,我本此心冲穆。
阆苑分明,安用报琼盈斛。
饥鸿更怜冻雀,绕荒林、哀哀觅宿。
汽笛唤,可唤起、春意转燠。
窗外痴云如梦,朔风何酷。
残枝细草压遍,太无端、锦团花簇。
便看取远山头,一片都成群玉。
骨冷神清难俗。
冰天里,我本此心冲穆。
阆苑分明,安用报琼盈斛。
饥鸿更怜冻雀,绕荒林、哀哀觅宿。
汽笛唤,可唤起、春意转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21年冬天,作者在前往南京的火车上遇到大雪,联想到当时社会苛捐杂税的现象,有感而作。
上阕写雪景: 开头用"柳秃""日暮"勾勒出寒冬的萧条景象。"痴云如梦"把乌云比作发呆的人,而刺骨寒风显得格外残酷。大雪突然降临,像无端端地把锦绣花朵撒在枯枝荒草上,远处的山头转眼变成白玉世界。这里用"锦团花簇"反衬寒冬的突兀,暗示社会矛盾就像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
下阕抒情言志: "骨冷神清"四句表明自己虽身处严寒,但内心保持高洁,不需要别人馈赠美玉粮食来讨好。"饥鸿冻雀"的意象生动展现百姓在寒冬中艰难求生的惨状,就像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结尾的"汽笛"是点睛之笔,火车鸣笛既打破雪夜寂静,又寄托着对春天来临、社会回暖的期盼。
全词妙在: 1. 用大雪隐喻社会黑暗,饥寒交迫的鸟雀象征受苦百姓 2. "汽笛唤春"的想象新颖,在沉重中透出希望 3. 对比手法突出:奢华的"锦团花簇"与荒芜的"柳秃"对照,自己的"神清"与世道的"酷寒"对照
这首词把个人旅途见闻升华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展现了文人坚守节操的精神,是古典诗词反映现实题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