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退之此日足可惜韵寄耀堂

此日足可惜,此境不共尝。
日月走轨道,同天殊景光。
矧兹山中云,飞去靡定方。
微风偶相触,舒卷成文章。
忆昔初遇子,我方扶几行。
同学独老成,言貌犹萦肠。
一别近十稔,荒草生书房。
祝大偶过我,惊我拥百城。
云有同好者,吴姓字耀堂。
此间少通士,项背莫敢望。
间一接谭论,沿溯及洪荒。
钞书高数尺,下第亦披猖。
急属引之来,握手喜非常。
方山竟旧识,童年如追亡。
面目虽约略,七尺突然长。
相对极今古,快语惊两旁。
联步出市末,观潮凌大江。
归来作手谈,决胜昏至明。
更喜居处迩,凿壁可分光。
得句互传观,出奇力相当。
读史同卓见,目炬斗焜煌。
殷鉴及时事,每生不平鸣。
滋蔓固难图,况有莠在庭。
天人两可虑,变怪莫能名。
叹息声未绝,国绝养已成。
明明金瓯固,忽为投窜伤。
朝闻哥舒虏,暮泣先轸丧。
吾朝圣相继,神武古无双。
云胡伏不起,一任儿登床。
百尔若傀儡,策之只徬徨。
相臣谋虑密,玉帛遥相将。
割地偿岁币,不足加赋丁。
不战亦有见,国耻曷可忘。
竹实豢群凤,向阳无一声。
苟安岂足恃,积弊仍未更。
但以人事君,何愁天降殃。
利用不在器,坚要不在城。
搜材尽杞梓,首功积山冈。
不如王著椎,一击元恶僵。
此语谁上达,诸天方浮觞。
群下迭相效,酗饮狂泉狂。
有耳若填(填疑瑱)饱,大声空雷轰。
中夏天地广,汝曹尽翱翔。
只惜四海沸,从此不得航。
自知性戆直,不免人雌黄。
与子本同病,呻语岂厌详。
回首茗战时,舌底奔锋芒。
睥睨诸权要,騃懦如儿童。
戏言作标榜,卧虎与伏龙。
至今两微贱,搔首意苍茫。
剩有忠义气,不随身低昂。
麒麟即喑哑,终胜井蛙鸣。
别子又两月,打包重出疆。
客中无聊赖,风月作弟兄。
子云草未就,江花中道殇。
一寸葵心热,耿耿对太阳。
拟践四方志,径持三月粮。
图划殄丑虏,执箠挞羌凉。
苦有家室累,悱恻阻豪情。
仍为餔啜计,依人聊授经。
醴酒薄于鲁,欢歌无人听。
白日独汗漫,归息须二更。
如龙戏陂泽,如仙谪玉京。
欲归近怀土,贻笑门前江。
眷言数故人,落落不常逢。
曹张赋闲居,二祝伏书丛。
子为桐子师,比我遇更穷。
赋命不如人,论材犹足狂。
诸子各努力,异日光我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知识分子写给好友耀堂的深情之作,通过回忆友谊、批判时局和抒发壮志,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友谊回忆(开头到"决胜昏至明")
诗人回忆与耀堂的相识相知:从初见时对方的老成稳重,到重逢后一起读书辩论、观潮下棋的快乐时光。用"凿壁分光"的典故形容两人比邻而居、互相学习的亲密,像极了学生时代共享台灯熬夜读书的挚友。

2. 时局批判("更喜居处迩"到"何愁天降殃")
笔锋转向对社会现状的愤怒:朝廷对外软弱(割地赔款)、内部腐败(官员像傀儡),知识分子("群凤")沉默不作为。诗人痛心质问:明明有明君良臣的传统,为何现在却放任敌人猖狂?这里用"儿登床"暗讽统治者像小孩般无能。

3. 壮志难酬("利用不在器"到"搔首意苍茫")
诗人提出救国主张:关键在人才而非武器。他向往像侠客王著那样铲除奸恶,可惜无人听取谏言。用"狂泉"典故讽刺官场集体堕落,自己虽如"卧龙伏虎"般有才,却因耿直而遭非议,只能与好友私下痛骂权贵。

4. 现实困境("剩有忠义气"到最后)
描写当下窘境:想奔赴前线却因家累只能当私塾老师,像困在浅滩的龙。最后勉励包括耀堂在内的朋友们(曹、张、二祝等),虽然现在贫苦("桐子师"指微薄薪资),但相信才华终会发光。

全诗亮点在于:
- 生动比喻:把腐败朝廷比作"儿登床",把沉默文人比作"不鸣的凤凰",自己则像"被贬下凡的仙人"
- 强烈对比:昔日畅谈理想的豪情 vs 现实中的困顿,突显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 知识分子担当:即使身处逆境,仍坚持"忠义气不随身低昂",体现传统士大夫的气节

这首诗像一封掏心掏肺的长信,既有"忆当年"的温暖,又有"怒其不争"的愤懑,更有"穷且益坚"的骨气,今日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炽热的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