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公度随使欧洲

广南古奥区,魁奇所丛育。
我友黄长睿,负才尤绝俗。
劬古得谟觞,讨今图畿服。
十上不得志,神驹耻趢趗。
爰作汗漫游,西行指柳谷。
在昔辽大石,曾收印都族。
元祖见角端,亦著《亲征录》。
两朝逞兵棱,皆至海西曲。
沈何号方闻,迄未定员幅。
烦君亟考实,归来共扬搉。
大典图书渊,渔猎资来学。
岁久渐沦芜,往往山岩伏。
颇闻伦敦城,稿尚盈两屋。
愿君勤搜访,寄我采遗目。
宣庙昔季年,海氛始渐张。
烟禁既大弛,五口遂通商。
埔头日以辟,遍地班兰裳。
迩来设海部,相率谈自彊。
既购克虏炮,复置毛瑟枪。
峨峨钢铁甲,靡千亿佛郎。
利器不善用,适以赍盗粮。
金钱日外溢,卮漏未渠央。
生民剥膏血,坐是羸且尪。
小夫骛执利,狗态而憋肠。
器必尚服匿,食以罗湩浆。
舌人语粗解,著论已汪洋。
邹衍书未读,便欲非三王。
藉此弋声誉,取爵如烂羊。
可怜好家居,都被纤儿撞。
望君作砥柱,努力事修攘。
管子权轻重,商务即滥觞。
墨子著经说,起重理已详。
礼失求诸野,制夷师夷长。
要令重九译,事我皇哉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送别好友黄公度出使欧洲时写的,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归来共扬搉"):
诗人夸赞好友黄公度是个才华横溢、见识不凡的人,但科举考试多次落第。现在他要西行欧洲,诗人希望他能考察清楚历史上中国与西域的交往情况(比如辽国耶律大石西征、元朝军队西征等史实),回来一起研究。

第二部分("大典图书渊"到"寄我采遗目"):
诗人听说伦敦收藏着很多中国流失的珍贵古籍(可能指大英图书馆的敦煌文献等),嘱咐好友要多搜集这些海外遗存的文献目录带回来。

第三部分("宣庙昔季年"到"坐是羸且尪"):
批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花大价钱买外国军舰枪炮(克虏伯大炮、毛瑟枪),但不会使用;大量白银外流导致民不聊生。就像买了好武器却送给强盗,反而害苦了百姓。

第四部分("小夫骛执利"到最后):
讽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盲目崇拜洋货(外国器具、食品),稍微懂点外语就夸夸其谈,没读过中国经典(邹衍的著作)就否定传统文化。最后提出正确做法:应该像管仲发展经济、墨子研究科技那样,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但最终要让各国都来朝拜强盛的中国("皇哉唐"指盛唐气象)。

全诗亮点:
1. 既有送别情谊,又寄托了改革理想
2. 用历史典故(耶律大石、元朝西征)暗示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3. 批判时弊一针见血,特别是"买武器反成送强盗"的比喻
4. 提出"师夷长技"的务实主张,反对盲目崇洋
5. 结尾展现文化自信,期待中华复兴

这首诗就像一封特别的家书,既有关心,又有忧国忧民的思考,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