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闲适生活,同时透露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前两句"十年不听禁钟声,坐对南山野趣生"说作者已经十年没听过朝廷的钟声(指远离官场),每天面对南山享受自然野趣。这里用"禁钟"代表官场生活,"野趣"代表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三四句"有道也知当世重,无官应觉此身轻"是作者的人生感悟:虽然明白道德修养很重要,但没有官职反而觉得身心轻松。这里反映了古代文人"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五六句"石台晚啸云归树,仙观夜吟月过城"用两个生动画面展现隐居生活:傍晚在石台上长啸看云归山林,夜里在道观吟诗赏月移过城墙。通过"啸"和"吟"两个动作,把隐士的潇洒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文物传中劳去取,几人笔下可全名"说在史书里费力寻找,能有几个人被完整记住呢?这是对历史评价的淡然态度,暗示不必刻意追求身后名声。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钟声-野趣""有道-无官"等对比,表达了超脱官场、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放下名利后的轻松自在,以及融入自然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