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聪首座游升(闻极,日本人)
昔年龙河帝作宫,万础搆出金芙蓉。
祝釐至命黑衣相,董役乃是乌台公。
帝乘云去师示寂,瓦砾依然化金碧。
搥钟吹螺震天地,游从每振东南锡。
聪也金鳌背上人,金翅擘海驱波神。
典座南屏万峰上,高阁瞪睨青嶙峋。
来吴欲作凤台去,词锋欲写秦淮树。
业材参天必豫章,匠石何尝后梁柱?
渺渺长江无尽流,诗成为寄波间鸥。
自昔六朝帝王州,老夫每欲东南游。
白下江山暮云合,乌衣巷陌斜阳愁。
古人销亡景物在,著我一赋商声讴。
祝釐至命黑衣相,董役乃是乌台公。
帝乘云去师示寂,瓦砾依然化金碧。
搥钟吹螺震天地,游从每振东南锡。
聪也金鳌背上人,金翅擘海驱波神。
典座南屏万峰上,高阁瞪睨青嶙峋。
来吴欲作凤台去,词锋欲写秦淮树。
业材参天必豫章,匠石何尝后梁柱?
渺渺长江无尽流,诗成为寄波间鸥。
自昔六朝帝王州,老夫每欲东南游。
白下江山暮云合,乌衣巷陌斜阳愁。
古人销亡景物在,著我一赋商声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日本僧人(聪首座)游历中国南京时的景象,同时融入了历史沧桑和人生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历史背景(前六句)
开头回忆南京(古称"龙河")曾是帝王建都之地,宫殿辉煌如"金芙蓉"。当时有高僧(黑衣相)和官员(乌台公)参与建设。但如今帝王已逝,高僧圆寂,曾经的繁华只剩瓦砾,却又在钟声螺号中重现光彩——暗指佛教文化依然传承。
2. 僧人形象(中间八句)
用"金鳌背上人""金翅擘海"等神话比喻,形容聪首座像驾驭神兽的修行者,气势非凡。他在南屏山修行,登高远眺群山,如今来到南京("吴地"),想用诗文记录秦淮风物。这里强调他的才华像参天大树,终会被世人发现。
3. 怀古抒情(后六句)
诗人望着长江感慨历史:六朝古都的帝王将相早已消失,只剩暮云中的白下城(南京古称)、夕阳里的乌衣巷(东晋贵族故居)。最后以"商声讴"(悲凉的曲调)作结,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诗的核心魅力:
- 时空交错:把南京的过去(帝王宫殿)和当下(僧人游历)交织,凸显历史厚重感。
- 反差手法:用"瓦砾化金碧"等对比,表现繁华易逝但精神不灭。
- 生动比喻:如"金翅擘海"形容僧人魄力,让抽象修行变得具象可感。
- 共鸣感:最后对古迹的描写,让读者自然联想到"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沧桑,引发普遍的人生感慨。
现代启示:
诗人通过一位外国僧人的视角,告诉我们:再辉煌的功业都会随时间消散,但文化(如佛教、诗词)和自然(长江、青山)却能长久留存。这种对永恒的追寻,至今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