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远游梦境,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现实中的孤独感。
前四句用神话意象开篇:早晨游玩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扶桑),却不忍折断太阳神树上的枝条;劝人别吃传说中的仙果(楚萍实),因为捧起海水就能看见彩虹。这里展现了诗人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和对自然奇迹的赞叹。
中间四句转向现实场景:黄鹄(一种仙鸟)在汉水边与诗人告别,更让人伤感的是它还带着幼鸟,暗示诗人自己就像离群的孤鸟,不知何时能回归家园。这里用鸟的意象表达了漂泊无依的孤独。
最后四句描写凋零的景物:桂花凋谢、青苔脱落,这些衰败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的失落。但结尾笔锋一转,说在梦中知道黄鹄的下落——原来它飞到了仙境瑶池,羽毛飘落在那里。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结尾,把现实中的失意转化成了对美好仙境的憧憬。
全诗通过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写法,把远游的浪漫、离别的惆怅和对仙境的向往融为一体,展现出古代文人既追求超脱又难以割舍尘世的矛盾心理。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就像现代人虽然过着平凡生活,却始终怀揣着对远方的梦想。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