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行绝顶 其二

一石亘千里,石上森万峰。羊肠绕其西,孟门峙其东。

凛然长黑云,我行入其中。崩崖划大谷,飞瀑裂鸿蒙。

诸山听指挥,趋侍何鞠恭。关塞肘腋扼,郡邑尻脽从。

昂头赴东海,三月脊犹穹。绝顶竟砥平,万马屯崇墉。

建瓴批捣势,扼吭当关雄。一面制天下,络绎驱驼𩦺。

宜乎紫团参,自古王气钟。到此身骤贵,宇宙蟠心胸。

承平无险要,怀古来悲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太行山壮阔险峻的景色,同时抒发了诗人登顶后的豪迈情怀。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太行山的全貌:一块巨石横亘千里,石上群峰耸立。西边是羊肠小道,东边是孟门关隘。黑云压顶,诗人穿行其中,悬崖裂开巨大山谷,瀑布如利剑劈开混沌世界。这里用"崩崖""飞瀑"等动态描写,让静止的山景充满力量感。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采用拟人手法,把群山写成听从指挥的侍从。山脉像昂首东去的巨龙,山顶却意外平坦如砥,可屯万马。这里用"建瓴批捣""扼吭当关"等军事术语,把山势比作居高临下的战略要地,突出其"一面制天下"的险要地位。"驼𩦺(骆驼商队)络绎"的描写,暗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抒发登顶感悟:紫团山的人参和帝王之气,象征着这片土地的神奇。登顶后顿觉胸怀开阔,仿佛能包容宇宙。结尾笔锋一转,在太平年代虽无险可守,但怀古之情仍如悲风袭来,流露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地理特征与历史感怀完美融合:既像地理志般准确记载太行山的走向关隘,又像史诗般赋予山脉帝王之气。那些"万马屯崇墉""扼吭当关"的比喻,让险峻山势焕发出金戈铁马的豪情,最终升华为"宇宙蟠心胸"的生命体验。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