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李大器先生试教官不第受散官以归此虽旧例然待常调者多恋恋不忍舍先生此举亦为奇特云
玉河寒溜隔桥鸣,共立桥边恰五更。
逸鸟岂能粘以网,化虫犹自挶于茎。
道乡居士何年定,少室山人此日成。
老马似知离别意,徘徊柳下到天明。
逸鸟岂能粘以网,化虫犹自挶于茎。
道乡居士何年定,少室山人此日成。
老马似知离别意,徘徊柳下到天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送别同乡李大器的故事。李大器参加教官考试没通过,按惯例只能领个闲职回家。别人遇到这种情况通常赖着不走等机会,但李大器洒脱离开,显得与众不同。
前两句描绘送别场景:清晨五更天,两人站在桥边,听见桥下玉河水哗哗流淌。"寒溜"既指冰冷水流,也暗示离别的心境。这里用流水声烘托离愁,就像我们送朋友时听到火车鸣笛会格外伤感。
中间四句用比喻说理:像自由的鸟不该被网困住,化茧的虫就该挣脱茎秆("挶"是束缚的意思)。说李大器像宋代隐士道乡居士、少室山人那样看淡功名。这些比喻告诉我们:不适合的职位就像牢笼,真正的智者懂得及时放手。
最后两句最妙:老马在柳树下徘徊到天亮,仿佛比人更懂离别。这里把马拟人化,用"柳"(谐音"留")暗示依依不舍,比直接说"我们很难过"更有感染力。
全诗通过清晨送别的画面、生动的比喻,赞美了李大器不恋栈的洒脱,也流露了真挚的友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含蓄的情感表达——不直接说多伤心,而是让流水、老马来说话,这种含蓄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邹智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邹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