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仲夏偕吟友三人①游黄山登飞来石以观西海群峰有感赋此(一九七五)
此石来何方,卓尔成丘壑。
嘉名锡飞来,应从天上落。
问君底事来人间,不住仙山住黟山。
若非众女嫉蛾眉,定是天公昧选贤。
不然骏奔无空阔,未肯俯首就车辕。
天府倘如此,尘寰可知己。
黄钟毁弃瓦釜鸣,蝉翼为重千钧轻。
舐痔谗人竞结驷,正色直士长徒行。
石兮石兮,君莫太息。
雄鸡一声,云开晓色。
朝收西海群峰茫茫之元气,暮送六龙金车冉冉去西极。
东向坐兮南面王,宫扇开兮锦屏张。
时兴云而为雨,亦凝露以成霜。
或徙倚乎石柱,或偃卧于石床(石床、石柱皆飞来石旁高峰。);
或矫首以舒啸,或白眼而举觞。
吁嗟乎,闻道苍天有罅待君补,云何熟视若无睹。
况复天阙尔故宇,新欢旧怨那足数⑴。
此间乐,不思蜀。
劫后身,泯荣辱。
百岁光阴等浮沤,江水无情自东流,尔独何故兮而预他人谋。
嘉名锡飞来,应从天上落。
问君底事来人间,不住仙山住黟山。
若非众女嫉蛾眉,定是天公昧选贤。
不然骏奔无空阔,未肯俯首就车辕。
天府倘如此,尘寰可知己。
黄钟毁弃瓦釜鸣,蝉翼为重千钧轻。
舐痔谗人竞结驷,正色直士长徒行。
石兮石兮,君莫太息。
雄鸡一声,云开晓色。
朝收西海群峰茫茫之元气,暮送六龙金车冉冉去西极。
东向坐兮南面王,宫扇开兮锦屏张。
时兴云而为雨,亦凝露以成霜。
或徙倚乎石柱,或偃卧于石床(石床、石柱皆飞来石旁高峰。);
或矫首以舒啸,或白眼而举觞。
吁嗟乎,闻道苍天有罅待君补,云何熟视若无睹。
况复天阙尔故宇,新欢旧怨那足数⑴。
此间乐,不思蜀。
劫后身,泯荣辱。
百岁光阴等浮沤,江水无情自东流,尔独何故兮而预他人谋。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们在黄山游玩时,看到"飞来石"后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尘寰可知己"): 作者看着这块神奇的飞来石,好奇它为什么要从仙界来到人间。他猜测可能是因为仙界也不公平:要么是神仙们嫉妒它的优秀("众女嫉蛾眉"),要么是老天爷选才不明("天公昧选贤")。作者借此讽刺现实社会就像这块石头一样,有才能的人反而被排挤。
第二部分("黄钟毁弃"到"不思蜀"): 这里用了一系列对比:贵重的乐器被丢弃,破瓦罐却被敲响;轻薄的蝉翼被看重,千斤重物却被轻视;拍马屁的小人坐着豪华马车("竞结驷"),正直的人却只能步行。这是比喻社会黑白颠倒的现象。 但作者安慰石头不要叹气,因为这里(黄山)其实很好:白天可以欣赏云海,傍晚能看到日落,自由自在像帝王一样。石头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比回天上快乐多了。
第三部分(最后几句): 作者感叹:都说天上缺了东西要石头去补,但石头何必管这些闲事呢?人间的荣辱得失就像水泡一样短暂,江水永远自顾自地流,石头又何必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呢?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借石头说人事,表面写景,实际讽刺社会不公 2. 用很多生动比喻(如黄钟瓦釜、蝉翼千钧)让抽象道理变得形象 3. 最后得出超脱的结论:与其纠结不公平,不如享受当下的美好
诗人通过一块石头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不完美的世界,保持豁达心态,珍惜眼前的风景和自由,才是智慧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