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五十岁、白发平头的隐士形象。他身穿布衣,从未沾染京城官场的浮华("布衣曾未染京尘"),过着清贫但自在的生活。词中提到的"求仲"是汉代隐士,这里借指词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频繁往来,彼此不嫌打扰。
下半阙用两个生动的画面展现隐士的生活环境:鸭栏边的芳草茂盛,凤凰台畔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曳。这些景物烘托出隐士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闲适生活。最后一句"批风抹月葛天民"特别有意思,说这位隐士就像上古葛天氏时代的百姓一样,过着与风月为伴、逍遥自在的生活。
整首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赞美了一种不慕荣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词人用"白发平头"、"布衣"等朴实无华的词语,与"芳草"、"柳条"等自然景物相映衬,突出了隐士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
宋琬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