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山双烈辞

杨生再拜前致辞,示我双山双烈诗。
忆昔黄巾起关陇,长蛇封豕连巴夔。
綦虽弹丸寇亦至,脍肝吮血街横尸。
二母坚贞志不辱,双山洞壑相扶携。
挺戈大索那容避,弱命遂与刀锯随。
奋舌骂贼激贼怒,白璧宁碎不可缁。
迄今承平岁已久,追维往事摧心脾。
请公一言重九鼎,泉垆光贲无穷期。
我闻此语兴感慨,培娄松柏池蛟螭。
秦城百二连楚蜀,高墉坚垒多降旗。
播州蕞尔介蛮僰,磊砢节义偏呈奇。
天地正气秉赋均,缨鞶何必殊须眉。
夏侯截鼻王断臂,况乃生死须臾时。
同时罗陈二幼女,溺波触柱甘如饴。
未若一门出双烈,冰玉相映存纲维。
我作歌,众莫悲。
双山高嵯哦,万古名长垂。
生其留此作琬琰,永兴疏传邯郸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歌颂了两位母亲在乱世中宁死不屈的壮烈事迹。我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为你解析:

1. 故事背景:诗人通过朋友杨生的讲述,了解到一段发生在双山地区的悲壮往事。当时黄巾起义的战乱蔓延到四川一带,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连小城綦江也未能幸免。

2. 核心事件:有两位母亲(二母)在战乱中为保名节,互相搀扶着躲进双山的山洞。即便面对叛军的刀剑威胁,她们依然痛骂贼寇,宁愿像白玉一样粉碎也不愿被玷污,最终壮烈牺牲。

3. 历史对比:诗人感慨当时很多坚固城池都投降了,反而是地处偏远、与少数民族接壤的播州(今遵义)地区,出现了这样气节凛然的人物。这就像小土丘上长出松柏,小池塘里藏着蛟龙一样令人意外。

4. 精神赞颂:诗人把这两位母亲比作历史上著名的烈女(如割鼻明志的夏侯氏、断臂守节的王氏),认为她们的事迹更加难得——因为这是一门双烈,母女二人共同赴死,像冰雪和美玉一样交相辉映,维护了人间正气。

5. 创作目的: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故事,就像古代流传下来的珍贵碑刻(琬琰、邯郸碑)一样,让这种浩然正气永远激励世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具体的人物故事展现宏大主题,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
- 通过对比(大城投降vs小城死节)突出人物的可贵
- 把悲剧事件写得悲壮而不凄惨,强调精神的不朽
- 最后落脚在"留此作琬琰",体现了文学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价值

今天我们读来,依然能被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所震撼,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穿越时空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