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湘楼

雁峰飞饮平湖水,乔木千章隐珂里。
阿谁楼上构楼居,自是元龙旧孙子。
百尺平临万顷秋,云光霞彩湛悠悠。
柳条掩映凫鹥集,螺黛参差岛屿浮。
主人心赏起尘境,尽日凭栏学清隐。
一榻芸香散帙馀,半窗月色钩帘近。
暂赴天书便乞归,肯将簪绂换荷衣。
机心自信浑忘却,鸥鹭相看总不飞。
星星秋鬓流年晚,物表高居迹尤远。
蝶梦俄惊地下醒,鹤化何年楼上返。
庋阁牙签手泽留,后人重此业弓裘。
登楼每动高山仰,洒泪长沾宿草秋。
旧家文献今如昔,合族比邻尽逢掖。
拂云高扁俨若新,客至壶觞更终夕。
笑予水木忝同源,固始南来几叶蕃。
千年谱牒犹联系,十载萍踪未款门。
德星烨烨层楼上,永夜相望发惆怅。
扁舟何日系湖湾,烂醉楼头续渔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带湘楼"的风景和其中的人生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风景如画的楼阁 开篇用大雁飞过湖面、乔木环绕的画面,带出这座临水而建的高楼。诗人用"云光霞彩""柳条掩映"等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登楼远眺时看到的湖光山色:秋天广阔的湖面、云霞倒映的波光、水鸟栖息的柳荫、如黛青螺般的湖岛。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楼主人的生活态度 楼主人是个看透官场的明白人,他放弃功名("暂赴天书便乞归"),选择脱下官服穿荷衣的隐居生活。在这里他读书赏月("一榻芸香散帙馀,半窗月色钩帘近"),与鸥鹭为伴,完全放下了世俗的算计。这种"机心忘却"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古代文人向往的精神境界。

3. 物是人非的感慨 后半段笔锋一转,写楼主人已如黄鹤远去("鹤化何年楼上返"),只留下满架书籍和后人怀念。诗人作为同族后辈("水木同源"),十年来未能造访,如今夜望高楼,既感慨时光流逝("星星秋鬓流年晚"),又期待有朝一日能泛舟而来,在楼头醉饮高歌。这种对家族传承的珍视和对知音相聚的期盼,格外动人。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长卷:先徐徐展开湖楼美景,再刻画楼中人的风骨,最后抒发睹物思人的深情。通过这座楼,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在山水间保持精神的高洁,在岁月中传承文化的血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