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暗水平桥,明霞低浦,霜痕冷阁鱼叉。
才一番寒,微黄却上蒹葭。
瘦腰不恨秋来早,恨秋来、偏在天涯。
更堪伤、十载荷衣,吟鬓苍华。
灯边记得分明语,待梦圆鹊镜、窗倚虫纱。
几日西风,雁归客未还家。
陌头柳色浑难觅,满空江、换了芦花。
又斜阳、过尽西楼,都是昏鸦。
才一番寒,微黄却上蒹葭。
瘦腰不恨秋来早,恨秋来、偏在天涯。
更堪伤、十载荷衣,吟鬓苍华。
灯边记得分明语,待梦圆鹊镜、窗倚虫纱。
几日西风,雁归客未还家。
陌头柳色浑难觅,满空江、换了芦花。
又斜阳、过尽西楼,都是昏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萧瑟秋景时,内心涌动的孤独与乡愁。全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天特有的寂寥氛围,同时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上阕开篇用"暗水""明霞""霜痕"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水乡秋景图:桥下水流暗淡,晚霞低垂水边,寒霜凝结在渔具上。这些冷色调的景物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气温的下降。"才一番寒"两句,通过芦苇微微泛黄的细节,生动表现了初秋的悄然来临。
"瘦腰不恨秋来早"以下转入抒情。游子并不怨恨秋天来得早,真正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漂泊在远方。这里用"瘦腰"暗示游子因思乡而消瘦。"十载荷衣"说明他离家已久,头发都已花白,更凸显了漂泊岁月的漫长。
下阕回忆家中场景。"灯边记得"三句写游子记得临行前与亲人在灯下的约定:期待团圆之日,能倚窗共话。但现实是西风渐起,大雁都已南归,自己却仍滞留他乡。"陌头柳色"以下,通过柳色难寻、芦花满江的景物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而归期未至。
结尾"又斜阳"三句尤为动人:夕阳一次次掠过西楼,眼前只有归巢的乌鸦。这个画面既写实又象征,乌鸦尚能归巢,而游子有家难回,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全词艺术特色在于: 1. 善用对比:将自然景物(雁归)与人事(客未还)对照,强化思乡之情 2. 细节传神:"微黄却上蒹葭"的观察,"吟鬓苍华"的肖像描写,都极具表现力 3. 时空转换:从眼前秋景到回忆场景,再到想象家乡变化,拓展了情感空间 4. 语言自然:虽用词精炼,但意象清晰,情感表达直击人心
这首词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道出了所有漂泊者共同的情感体验:在季节变换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怅惘。
蒋春霖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咸丰中曾官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间兵事,特多感伤之音,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