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伯史下第归 其二

骋才时倚马,著论或经年。
解道工无益,犹矜赋必传。
自甘蒙鴳笑,未肯受蚿怜。
最惜斯文意,苍茫落日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张伯史的人科举落榜后回家的故事,通过五个层次展现了读书人的傲骨与无奈。

前两句用"倚马可待"的典故,说张伯史明明有倚马千言的急才,却愿意花整年时间打磨文章,展现他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三四句更深刻——他明知文章写得再好也换不来功名,却依然相信自己的作品终将流传后世,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令人动容。

五六句用"蒙鴳笑"(被小鸟嘲笑)和"蚿怜"(百足虫的怜悯)两个生动比喻:他宁可被浅薄之人嘲笑,也不接受虚伪的同情,这种清高气节跃然纸上。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在落日余晖中,诗人望着友人远去的身影,将整个时代的文人命运都浓缩在这苍茫暮色里——既有对友人怀才不遇的痛惜,也暗含对所有坚守文人气节者的敬意。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写出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挫折中的选择:不因失败否定自己的价值,不向世俗低头,这种精神光芒就像结尾的落日,虽然沉没却依然壮美。诗人用"经年著论"与"落日苍茫"形成时空呼应,让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了永恒的文化剪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