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观海歌

冈峦一带明残阳,林花掩映春风香。
笋舆得得忘路长,九峰遥障波汪洋。
陈山屼峍临中央,振衣直上登高冈。
海天渺渺云水黄,陡然突起涛头狂。
海风吹水势莫当,凭空壁立千丈强。
冯夷击鼓角龙翔,银楼十二随飞扬。
仰观俯瞩何茫茫,须臾捧出玻璃光。
白波万顷摇扶桑,蜃楼鲛室争辉煌。
潮平忽见遥山苍,数峰若与船低昂。
吁嗟乎!
潮汐往来那可测,安得假我凌风翼,飞向瀛洲问消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高望海的壮丽景象,充满动感和奇幻色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登山望海的震撼体验
诗的前半部分像一组电影镜头:夕阳染红山峦→花香弥漫林间→竹轿晃晃悠悠爬坡→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九座山峰像屏风一样围住翻腾的大海。最精彩的是对海浪的描写:原本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巨浪,像一堵会动的城墙拔地而起,浪花飞溅如同空中绽放的银楼,这种由静到动的强烈对比让人身临其境。

2. 神话般的海洋奇观
诗中用"冯夷击鼓"(水神打鼓)、"角龙翔"(龙形浪花)等神话意象,把海浪拟人化。最梦幻的是"蜃楼鲛室"的描写——阳光折射产生的海市蜃楼与传说中的海底宫殿交相辉映,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平常的海景变得像童话世界。

3.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结尾处笔锋一转,面对潮汐的神秘规律,作者感叹人力渺小。想借翅膀飞往仙岛(瀛洲)的愿望,既表现了对未知的向往,也暗含对人生局限的思考。就像现代人看星空会产生遐想,古人面对浩瀚海洋时也会触发类似的哲学感悟。

全诗妙在将实景观察(如浪花形状)、科学现象(海市蜃楼)和神话想象完美融合,语言如海浪般跌宕起伏,读起来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引发对自然的深层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