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圆寂后真骨归塔的场景,表达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深刻理解。
前两句说高僧修为深厚("龙象"比喻大德高僧),他的离去让山川都增添了灵气。这里用自然景物烘托高僧的崇高地位。
中间四句讲佛法无边却难以言说("天道不言"),凡夫俗子难以真正领悟佛法真谛("三乘"指佛教修行境界)。现在云深之处还有游客,但佛塔前只剩冷清的礼拜僧人,暗示高僧虽逝,佛法长存。
最后两句最妙:不要感叹高僧乘着一叶芦苇("一苇"用达摩渡江典故)永远离去,因为按照佛教观点,肉身本就是虚幻的("幻身"),何曾真正存在过呢?这体现了佛教"色即是空"的智慧。
全诗用通俗的山水意象表达深奥的佛理,把高僧圆寂写得既庄重又洒脱,最后点明肉身无常的真理,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自然体会到佛教的生死观。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