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述
攒眉出谒归,解带弛巾帔。逡巡入东轩,近书色先喜。
荡漾为长吟,盘礴据短几。忽闻拊掌哈,音熊剧恢诡。
怪问谁何人,见笑复何指。一翁躄左足,蹩躠上阶厄。
翘颏笑且言,官问一何佹。身为官爨佣,窃阙已半载。
始疑今更怪,甚昧官行止。官为户部郎,颠倒溺书史。
拥帙日嘶号,咽燥髋髀死。倚壁有时瞑,槁植若束苇。
乍起奋秃毫,狂书不择纸。意谓官所营,事莫要于此。
岂知业转勤,所遇转倾否。妻女饥顑颔,僮婢寒嘘唏。
手胝书债券,舌敝乞邻米。得效业如斯,所癖宜可以。
顾乃愈矜豪,悯不畏谤诋。踞灶夜叫呼,狂怪惑邻里。
晨出辄见问,实用为愧耻。官所常往还,亦有二三士。
群聚昼夜哗,终然说名理。然吾觇其人,形神亦无俚。
官在官僚中,厥状固可揣。张吻辄见扪,举足动遭犄。
无亦恃迂缪,与世相𤚫牴。抑或实瞆眊,对牍不能理。
哆口啖官膳,瞪目署纸尾。明时易登进,高利悉腾起。
其次得推择,气象亦嵚𡵌。松长棘枝短,生质非可拟。
储粟盈太仓,奚取于稗秕。自诡诚不堪,引分可休矣。
浮沈苟取容,无乃太顽鄙。闻言怅然作,离坐久靡徒。
贱子实狂惑,冥行无所底。凡翁所谯诃,一一中症痞。
并无毛发能,得与时彦此。未能决引去,讵免见排牴。
投颡谢躄翁,颈赤汗如洗。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讽刺的笔法,描绘了一个沉迷书卷却生活落魄的官员形象,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舌敝乞邻米")通过老仆人的视角,生动刻画了这位户部官员的怪诞日常:他整天埋头书堆大声诵读,写得满屋废纸,却不顾家人挨饿受冻,要靠借债乞米度日。这里用"颠倒溺书史""狂书不择纸"等夸张描写,突出他读书成痴的荒诞。
第二部分("得效业如斯"到"无乃太顽鄙")借老仆之口进行犀利讽刺:明明读书没带来实际好处,反而越读越穷,却还要摆出清高姿态。诗人用"踞灶夜叫呼"这样滑稽的场景,表现他被邻里当笑话看。更讽刺的是,他的官场同僚也都是些无能之辈——要么是死读书的呆子,要么是混饭吃的庸才。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写官员听完批评后的反应。他羞愧难当、汗如雨下,承认自己确实无能,但又舍不得辞官,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个结局既可笑又可怜,反映了古代文人"读书做官"理想破灭后的普遍困境。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活化场景(借米、被邻居嘲笑)让说理更生动 2. 通过主仆对话的形式,避免直接说教 3. 善用对比手法(读书的狂热与生活的困顿) 4. 语言通俗幽默,比如"踞灶夜叫呼"像在演滑稽戏
本质上,这首诗是在讽刺那些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提醒人们:知识若不能改善生活,再多的书本学问也是徒劳。这种对"死读书"的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