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乡诗

衔泪出郭门,抚剑无人逵。
沙风暗塞起,离心眷乡畿。
夜分就孤枕,梦想暂言归。
孀妇当户叹,缫丝复鸣机。
慊款论久别,相将还绮闱。
历历檐下凉,胧胧帐里辉。
刈兰争芬芳,采菊竞葳蕤。
开奁夺香苏,探袖解缨徽。
寐中长路近,觉后大江违。
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
白水漫浩浩,高山壮巍巍。
波澜异往复,风霜改荣衰。
此土非吾土,慷慨当告谁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梦中归乡的动人场景,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反差,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漂泊的孤独感。

开篇四句像电影镜头:诗人含泪离开城门,手握宝剑却无人送行。塞外风沙遮天蔽日,而他的心早已飞回故乡。这里用"衔泪""抚剑"等动作,生动展现了离乡的悲壮。

中间梦境部分最精彩:深夜独眠时,诗人梦见自己终于回乡。他看见妻子在门口叹息,听见织布机的声音,两人诉说久别之情,携手回到卧室。梦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实——能感受到屋檐下的凉风,看见纱帐里的烛光,闻到采来的兰菊香气,甚至还有妻子打开妆匣、为他解衣的温馨细节。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让思乡之情变得具体可感。

但美梦突然惊醒:"寐中长路近,觉后大江违"形成强烈对比——梦中几步就到家,醒来却发现被大江阻隔。最后六句是梦醒后的残酷现实:眼前只有茫茫白水、巍巍高山,风霜改变了万物,这片土地终究不是故乡。最痛心的是"慷慨当告谁"——满腹愁绪竟无人可诉。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具体的生活细节(缫丝、开奁等)让乡愁可触摸;二是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强化情感;三是结尾"此土非吾土"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就像现代人漂泊在外,某个深夜梦见回家吃饭,醒来发现还在出租屋的那种怅然,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