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关中地区的土地为切入点,用质朴的语言探讨了税收政策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前两句点明关中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邦家利源"),暗示土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接着用古今对比:古代税收是"亩收十一"(收成的十分之一),而现在却"岁取十千"(可能指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这里通过数字变化,暗讽当时赋税沉重。
后两句直接批评现状:官府月月征税("府无虚月"),导致百姓无法积累财富。而作者理想中的状态是"藏之斯民裕然"——把财富留在民间,让百姓过上宽裕的生活。
全诗核心思想是反对横征暴敛,主张轻徭薄赋。诗人用简单的对比(古今税收)、具体的意象(黄壤黑壤)、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