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应山县吊杨忠烈公
呜呼!
有明神宗之季国卼臲,光宗继之更短折。
维时先生官给事,顾命乃与大臣列。
防微肩巨定大计,选侍移宫一朝决。
再起中丞赴双阙,大柄已被阉人窃。
干儿义孙满庙廊,二十四罪愤所切。
赤县争高宦者祠,彤庭遍染中丞血。
讵有婪赃杨大洪,舍人宁死心如铁。
或言汉之厨顾洁其名,唐之牛李营其穴。
宋之洛蜀明东林,党祸纷纷蹈覆辙。
封疆已被门户误,遂讥先生太激烈。
我谓此言殊不然,藉口保身附明哲。
假使当年稍媕婀,张禹孔光更何别?
君子岂能误国家,目为党人正气绝。
呜呼!
正气绝,国乃灭。
有明神宗之季国卼臲,光宗继之更短折。
维时先生官给事,顾命乃与大臣列。
防微肩巨定大计,选侍移宫一朝决。
再起中丞赴双阙,大柄已被阉人窃。
干儿义孙满庙廊,二十四罪愤所切。
赤县争高宦者祠,彤庭遍染中丞血。
讵有婪赃杨大洪,舍人宁死心如铁。
或言汉之厨顾洁其名,唐之牛李营其穴。
宋之洛蜀明东林,党祸纷纷蹈覆辙。
封疆已被门户误,遂讥先生太激烈。
我谓此言殊不然,藉口保身附明哲。
假使当年稍媕婀,张禹孔光更何别?
君子岂能误国家,目为党人正气绝。
呜呼!
正气绝,国乃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悼念明朝忠臣杨涟(号忠烈)的作品,用激烈的情感揭露了明朝末年的政治黑暗,歌颂了杨涟宁死不屈的气节。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黑暗朝政(开头到"彤庭遍染中丞血") - 用"国卼臲"形容万历后期国家摇摇欲坠 - 点出明光宗短命而亡的历史背景 - 描写宦官魏忠贤专权时,满朝都是他的干儿子干孙子 - 控诉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而惨遭杀害
2. 为忠臣辩护("讵有婪赃杨大洪"到"目为党人正气绝") - 反驳那些说杨涟"太激烈"的言论 - 用反问强调:如果杨涟也圆滑处世,和奸臣有什么区别? - 指出把正直官员打成"党人"会导致国家正气消亡
3. 悲壮结论(最后三句) - 用"正气绝,国乃灭"六个字点明主旨 - 暗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迫害忠良、正气不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强烈的对比:一边是乌烟瘴气的宦官专权,一边是杨涟"心如铁"的刚直 2. 犀利的反问:"假使当年稍媕婀,张禹孔光更何别"这句质问特别有力 3. 历史的警示:最后指出国家灭亡的根源,发人深省
诗人通过悼念杨涟,实际上是在警示世人:当一个国家容不下正直之人,迫害忠良之时,离灭亡就不远了。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让诗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