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郡守在工作之余享受隐逸生活的闲适画面,充满宁静淡雅的意境。
前两句点明主题:这座郡守办公的亭子成了他暂时逃离公务的隐居之所,这种"忙里偷闲"的安排源自郡守本人的心意。通过"吏隐"这个巧妙的说法,展现了官员在职责与个人生活间的平衡智慧。
中间四句用四个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亭中生活: - 卷起帘幕就知道有客人来访(说明环境清幽) - 悬挂的灯火照见了夜宿的禽鸟(暗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煮茶的烟气在石阶处断开(可见亭子依山而建) - 下棋的声音传入花丛深处(以声衬静)
这些画面像一组电影镜头,让读者仿佛看到薄雾中若隐若现的亭子,听到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闻到飘散的茶香,感受到主人远离尘嚣的惬意。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等到顺风的季节,要借着往南行驶的船帆,把这首描写隐逸之趣的诗寄给亭子的主人。这个结尾既呼应了诗题"寄题",又流露出对这种半官半隐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将官员的日常工作场所转化为精神栖息地,通过茶烟、棋声这些日常元素,展现了中国文人"闹中取静"的生活智慧。不需要真的归隐山林,在公务间隙的亭子里,同样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这种"小隐于朝"的境界,对现代忙碌的上班族也很有启发意义。
释希昼
释希昼,剑南(今四川成都)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