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暗含历史沧桑与人生感慨。前两句"后人谁促渔阳战"用反问语气,说的是后人谁会去追问当年渔阳之战的起因(渔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暗示历史真相往往被时间掩埋。后两句"旧守犹迁象郡来"写诗人自己被贬到象州(今广西)的处境,用"旧守"自称显得无奈又自嘲。
最妙的是两部分的对比:前句说重大历史事件无人追问,后句说个人遭遇却要默默承受。这种大历史与小人物命运的并置,让人感受到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沉浮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诗人没有直接抱怨,而是通过这种含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苦涩。
整首诗就像一幅历史画卷的边角,既让我们看到大时代的影子,又瞥见一个被贬官员的落寞身影,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