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站在高台上眺望群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胸怀。
前四句写景:堆叠的石头间飘着幽静的云,高高的台边长满修长的竹子。虽然群山不会移动,但站在这里,所有山景都能尽收眼底。这里通过"幽云""修竹"营造出清幽的环境,而"群山不出门"的拟人手法显得生动有趣。
中间四句抒情:远望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堂堂男儿怎能庸庸碌碌过一生?宝剑在匣中夜夜鸣响(比喻人才不甘埋没),什么时候才能建功立业?这里用"宝匣鸣"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黄金筑台"暗指需要有人赏识。
最后两句点题:这些心事能与谁诉说?只能对着云海捋须长叹。一个"掀髯"的动作,活画出主人公豪放不羁又略带孤独的形象。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既洒脱又苦闷的矛盾心情:一方面被壮阔山景激发豪情,另一方面又为抱负难展而郁闷。诗人把这种复杂情绪融入山水之中,让普通的登高望远有了更深的意味——这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在思考人生价值。诗中"男儿岂碌碌"的呐喊,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蒲寿宬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