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愁绪万千的失眠夜,用非常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漂泊人生的苦涩与坚韧。
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半夜睡不着(中宵梦不成),因为各种烦恼一起涌上心头(万愁并)。这里"无那"是无奈的意思,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真是拿这些烦恼没办法"。
中间四句用四个鲜明的画面展现诗人的困境: 1. "飘零踪迹随蓬转"——人生像蒲公英一样漂泊不定,居无定所 2. "澹泊生涯费舌耕"——过着清贫日子,靠教书(舌耕)勉强糊口 3. "短蜡烧残寒漏永"——蜡烛快烧完了,更漏声显得夜特别长,突出寒冷孤独 4. "慈乌啼断月华明"——乌鸦在明亮的月光下啼叫,更添凄凉
最后两句是情感的爆发:这些年积攒的伤心事(多少伤心恨),都寄托在清晨的梅花和号角声里。梅花象征坚韧,号角可能代表新的一天开始,暗示虽然痛苦,但还要继续前行。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把抽象的"愁"具象化:用蜡烛、乌鸦、梅花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表达 2. 对比强烈:明亮的月光与悲伤的啼叫,短暂的蜡烛与漫长的夜 3. 苦中带韧:虽然生活艰难,但结尾的梅花暗示着不放弃的希望
就像现代人深夜发朋友圈诉说烦恼,但配图是一杯热茶或朝阳,在倾诉痛苦的同时也透露出继续前行的勇气。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